全國服務熱線:
400-713-0022
2021-2022年長江中下游麥區防治技術
發布時間:2021-10-27
2021-2022年長江中下游麥區防治技術
1.小麥播種期
因地制宜推廣抗(耐)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小麥品種,大力推行種子處理。可分別選用苯醚甲環唑、咯菌腈、戊唑醇、硅噻菌胺等殺菌劑拌種或種子包衣,預防黑穗病、紋枯病、全蝕病等種傳土傳病害;在地下害蟲和苗期麥蚜發生比較嚴重麥區,可選用噻蟲嗪、吡蟲啉、辛硫磷等殺蟲劑進行拌種或種子包衣。藥劑濃度嚴格按照農藥包裝說明推薦的劑量使用,避免藥害發生。堅持適期適量播種,控制小麥田間群體密度。此外,基肥適當增施鉀、磷肥,提高小麥抗性。
2.小麥出苗—越冬期
重點監控紅蜘蛛和紋枯病,當平均33厘米單行長紅蜘蛛達200頭時,即可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藥劑進行防治。及時清溝理墑、化除田間雜草,以減輕紋枯病等發生。鄂西北小麥條銹病越冬或冬繁麥區還要重點監控小麥條銹病秋苗發病情況,發現田間單片病葉時,應以病點為中心及時在病點2米直徑的區域噴藥防治,發現單個發病中心時及時噴20米直徑區域,封鎖發病中心,防止病害擴散蔓延。
3.小麥返青期—拔節期
重點監測紋枯病、白粉病、條銹病和紅蜘蛛的發生。在返青拔節期,當田間紋枯病病株率達10%時,應盡早使用井岡霉素、噻呋酰胺、丙環唑等藥劑對準植株中下部均勻噴霧防治,重病田隔7—10天再用藥防治1次。3月下旬至4月下旬,當田間白粉病病葉率達10%或條銹病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藥劑品種可選用三唑類、甲氧丙烯酸酯類藥劑。另外,當平均33厘米單行紅蜘蛛200頭以上時,可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
4.小麥孕穗期—揚花期
長江中下游地區是赤霉病常發區,應加強栽培管理、主動用藥預防,遏制病害流行。小麥生長中后期加強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鉀肥;控制中后期小麥群體數量,并做到田間溝渠通暢,創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環境。在小麥抽穗至揚花期遇有陰雨、露水和多霧天氣且持續2天以上,應于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及時噴藥預防,做到揚花一塊防治一塊;對高感品種,首次施藥時間可適當提前。藥劑品種可選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咪鮮胺、多菌靈或相應的混配藥劑等,要用足藥量,施藥后6小時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治。對多菌靈產生高水平抗性的地區,應停止使用多菌靈等苯丙咪唑類藥劑,改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等進行防治,以保證防治效果;如遇持續陰雨,第一次防治結束后,需隔5—7天進行第二次防治,確保控制流行危害。防治赤霉病時做好白粉病、銹病等病蟲兼治。當百株麥蚜量達800頭以上,益害比低于1:150時,可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等藥劑噴霧防治。吡蟲啉和啶蟲脒不宜單一使用,要與低毒有機磷農藥合理混配噴施。小麥穗期病蟲害混合發生時,選用相應的殺菌劑、殺蟲劑混合施用。